豆瓣读书超1000后的体会
05月
文/Elact
豆瓣读书破1000后,写了一个随笔版本的体会,后来觉得原文甚为凌乱,于是想用金字塔结构写一个容易读的版本,于是有此文。
首先要说明一个事情,有人喜欢从书籍中成长,有人喜欢从实际经历中成长,有人喜欢从他人的言传身教中成长,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。喜欢读书不代表高尚,不喜欢读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一.为什么要读书?
1有乐趣,这种书有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、野史、笑话集等等,让人废寝忘食,读这种书和泡吧、玩游戏机、登山、看电影、旅游其实没什么两样,都是for fun,属于一种娱乐项目。
2增长知识和眼界,获取信息,这种书有环游世界游记、某大使的国外见闻,很多名人的自传和传记(传记类也有第1类书的属性,可以让读者有猎奇乐趣)。
3增加技能的,这种书学习开车、学习化妆、学习整理物品、学习编程、学习打羽毛球,让生活更美好,自己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。
4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,所谓改命的书就是这种。
第一种娱乐性书籍,不宽容的说,读1万本和读10本没什么区别,对人没什么帮助,因为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消磨时间。宽容的说,这类书可以作为基材,4类书中得到的道理,偶然的可以在1类书中找到案例。
第二种书籍,人读的多了,貌似博闻强记,实际上只是外在华丽,内里还是空虚的。
第三种书籍,这种书里头的都是知识,读懂并应用,人的竞争力可以提高。
第四种书籍,里头是智慧,让人耳聪目明,而且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再被外界的假象所欺骗。人要尽量多读这种书。古语有云,一命二运三风水、四积功德五读书。说的就是这种书。
第五种书籍,上面没提到,比如康熙的《圣祖遗训》,阅读这类书籍,类似于有些岗位的政治任务,就和上班挣钱一样,其实不能算读书,读了甚至妨碍独立思考,有害处。
二 如何选择书籍
1 榜单。当当、卓越等网站会有畅销榜,图书大厦也会有本月销售排行榜,这类榜单的最大的缺点,是针对大众的,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,而且是为销售量服务的,其中大部分是热点,季羡林去世了,和季羡林相关的就上榜了;次贷危机了,和次贷相关的就上榜了。榜单上的大部分书,对读者成长助益有限。
2 报纸杂志书评版,和报纸杂志定位的对象有关。如果你自命甚高,看《北京晚报》的书评推荐就肯定不爽,因为太老百姓化了。
3.特价书,网上书店经常搞特价,但是坦白说一句,特价书特价是有道理的,大部分都是以前热点书的存货,根本不值得读,买回来等于浪费金钱、浪费时间。沙里淘金,用便宜的价格买到经典书的机会不是没有,但是得碰运气。为了几元钱差价等好书特价,等于浪费了最宝贵的财产——时间。
4.人的推荐。找到和你层次接近,喜好相同的人,让他们推荐,这个是最靠谱的方法,让自己成长极快,而且起到了烂书过滤的功能。线下在同学、朋友、同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书友很难,网上就容易多了,豆瓣友邻功能就很好。
三 从哪里得到书。
去书店买书。人到了书店,特别是西单书城这样的巨型书店,马上就会犯晕,并且产生自己很渺小的感觉。为了克服这种感觉,马上就拿起一本书阅读或者买走,是第一反应。但是最好不要这样,因为一头扎进细节,就犯了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”的错误。可以不看任何一本书,连书名都不看,只看书架上的类目名字,从一层逛到顶层,每层的每一个书架都不放过。这样类似于在大脑中先进行硬盘分区,让自己对书籍类目有个全面了解,破除对书的神秘感和敬畏感。
去网上书店买书。优势是便宜、可以上门送书。常去实体书店看书,然后在网上书店买,这种事儿我干过,后来觉得不地道,于是决定如果差价不大,就在实体书店买。孔夫子读书网是个个人书店大联盟,经常有一些绝版书可以淘淘。
亲友同事之间借阅,现在读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少,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。
图书馆,尽量去大型图书馆,北京国家图书馆名气大,专门阅读的北馆书籍多、但不能出借,供借阅的南区书少、老旧。首都图书馆,书全、新,可惜在东南三环,对于西城北城的读者来说,太远,去一次周末半天就报废了。其余的区级图书馆都一般,如果为了省钱,只阅读区级图书馆的书,等于一直在贫矿中挖掘,费时费力,收获却极少。另外,说一句题外话,每次去图书馆可以借5本书,需要耗时半天,借阅书籍价值125元左右,有人时间珍贵,直接买书比去借书合算。
商业借书网站,比如书飞网。我没用过这个网站,但是看过他们的会员守则,计算了一下后发现,借一本书大概5元钱,网站负责上门取送。对我来说,觉得还是不太方便,于是没有成为他们的会员。
四 各国书籍
中国国内作者的书籍,关于娱乐和开阔眼界的书籍值得翻翻,官场小说、职场小说值得读读,毕竟作者和我们的文化背景相同,而且可以学以致用,读美国职场小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助益就不大。中国古典文学(红楼梦)和诸子百家也不错,这都是独一份,外国没有分号的。除此之外,国内可以让人改变思维模式的第4类书籍,可以说,基本没有,有也得大海捞针去寻找,不值当费那个功夫。另外,很多中国作者写东西没结构,洋洋洒洒写了一本书,读者看完了还是一团浆糊,不知道他要说什么。
日本作者的书籍(当然,我们能看到都是引进版,不代表日本国内出版市场),一般都很靠谱,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渊源,两国人民思考方式差别较小(拿中美差别比),指导性很强,甚至连步骤都说的一清二楚,很容易模仿并运用到实际工作、生活中去。最近几年引进的日本书中,大前研一、本田直之、胜间和代的书籍都很好。另外,日本是个善于整理、喜欢优雅的民族,很多生活小窍门类书籍,比如《家庭收纳1000例》等,对于生活上乱七八糟的人来说,是很有帮助的。
美国作者的书,经常给人以观念上的重大冲击,比如当年托夫勒的《第三次浪潮》等等,但是如何具体战术细节化,却做得不够,不如日本书。另外,美国作者写书纲目清楚,很多用金字塔方式写书,读者看起来轻松爽快。
欧洲、澳大利亚没怎么看过,国内引进的多为文学作品。
五、出版社
广西师大、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的书,精品很多,但是偏人文社科类,如果学生时代能多读比较好,打下一个好的人文底子,工作了就没有心境读这些书了。
中信出版社,以引进外国书出名,其中欧美的居多,好书真好,烂书也挺多,需要仔细查看再做是否阅读、购买的决定。
机械工业出版社,电子工业出版社等都很有名,但是和中信类似,出的书良莠不齐。
后来我翻了翻我标注为5星的书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知名的小出版社出的。
六 读书方法
我在豆瓣上标注的1000+书籍,不是都仔细读过,很多是囫囵吞枣。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对我囫囵吞枣很不齿。我对其批评不以为然,因为我们对书的态度不同,他是把书当成敬畏的对象来读,我是把书当成朋友和工具来读。
读书方法有两种。一种是精耕细作,一种是鲸吞。
精耕细作:在资源有限的时候,精耕细作成为主流类似于江南和印度的农民种水稻,快赶上绣花了。在文革、80-90年代,甚至2003年之前,好书还很少,甚至书都很少,所以需要慢慢咀嚼,恨不得每一句话都要琢磨琢磨,怕漏掉点儿什么。
一种是鲸吞,类似鲸鱼吃饭,一吸气进去几十吨水,水里的螃蟹、虾、鱼、微生物全成了食物,吸收效率也不是特高,但是胜在量多,量多效率再低总热量也是足够的。看书也是如此,一本书里头能有几个点受益,而且能运用到实践中就足够了。假设1天看一本书得到2个点,一年300天看300本书得到600个点,相比一年看12本书,一本得到20个点,全年240个点,我还是赚了。目前市场上书太多了,可以可以采用鲸吞读书法了。03年以前是不行的。
看不懂、或者没兴趣看的书,那就不要看,哪怕它是名著,哪怕众人都推荐你看也不要看。人讲究气味相投,人和书也是气味相投的,你没兴趣看,说明你现在还不需要这本书。把书当朋友,而不是把书当成主人。
七.关于买书的心态
现在书价大概是30左右,如果从网络书店买,大概是25左右一本。很多人觉得贵。可目前在北京eat out,人均大概是50-60,很多人却一个月出去吃3-4次,耗资150-250之间,等于6-10本书,他们并不为此心疼。也许他们还是觉得吃饭的效用更大吧,人各有志,不能说谁对谁错。
有人是喜欢看书,但是不愿买书,也许是怕买回来名不副实的书,有种挫败感。其实买书就和买衣服、包、鞋似的,浪费了无数钱才真正明白怎么买,买什么。不要怕买错书,买到烂书是不可避免的。买书越多,以后买的就越准,效能越高。
一天买一本30元的书,1个月也就900。 很多男人抽烟喝酒、女人买化妆品也快这个数了,也许还不止。但是买书可以让人明智,智慧还可以在时间长河内的家族中传承。要知道财阀、门阀不是一天养成的,历经百年的家族必然有自己的智慧。既然我们家族的前辈没有流传下智慧,不妨我们来把智慧打入家族的观念DNA.
开卷有益,是句古话,说明读书是个收益为正的活动。如果说地上有黄金你去不去捡?答案肯定是去捡。既然如此,有空余时间,不如去读书,除非你发现了其他收益率更高的活动,比如每周一次的锻炼,也许收益更大,那就去锻炼,比如爬山打羽毛球之类。或者你觉得泡妞、夜店更有趣,那就去泡妞、夜店,人生苦短,不喜欢读书,说明你是个从实践中得到知识的人,这不代表你不爱学习。
八 关于处理书
只有一小部分书属于收藏品,需要收藏,不时拿出来看看,大部分书属于消费品,看完后做个笔记,然后就可以送给朋友结个善缘,或者捐赠给图书馆。可惜中国2手市场、跳蚤市场不发达,否则书友之间相互交换倒是个好主意。中国貌似也没有2手书店收旧书的,如果有的话,请跟帖说说。
九 关于速读
速读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,目前市面上此类书籍很多,我个人认为七田真的书,比巴赞的书要好。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最好的速读,是不读不需要读的东西,而不是用特快的速度读垃圾。即使是用速读来读书,也不是一个速度看完全书,而是不重要的地方速读,重要的地方慢慢咀嚼。
用豆友JACK的话说,读书类似于ML,维持一定速度才有快感。这话在卫道士眼里流氓了点,但说的挺对的。
当速读时,你会发现同一本书中有的文字在你眼中一晃而过,而有些文字偏偏吸引了你的注意力。这说明吸引你的文字和你有缘,对目前的你有帮助。那些一晃而过的文字,也不能说没用,也许5年后你重新速读一本书,当年吸引的你段落不再吸引你,而当年被你漏过的段落成为了你的最爱。(这个和20岁喜欢的女生类型,等到30岁不再心动,而20岁嗤之以鼻的类型,却成了30岁的最爱一样)
如果你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,那书中有用的地方,也就是指导读者的论点,最多只有全书的2%,剩下都是支持论点的论据。用速读方法找到这2%论点即可。如果你是为了欣赏书,比如《红楼梦》,那就不要用速读的方法,因为速读《红楼梦》是牛嚼牡丹。
十 各类书籍
首先要说明一点,无论看那个类别的书,这个类别总会有3-5本精品,和一堆普通作品,找到精品仔细看看当精读,剩下的普通作品当泛读,用来验证精品中的观点。这个是较好的方法。如果看过1000+的图书,你会发现,里头真正好的,对人生有帮助的,改变你从家庭学校而来思维模式的,最多最多不过100本。
看书类,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这类书应该翻翻,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是其中精品。剩下速读类的东西也可以看看。
批判类,这类书是智慧书,让人能从迷雾中看清方向,不再被谎言所欺骗,《学会提问——批判性思维指南》是一本好书,对于东亚文化成长起来的人,醍醐灌顶。《统计陷阱》《统计数字会撒谎》也不错。但是要记住,在东亚社会,看的懂没人说你,要是说出来下场并不好。皇帝的新衣在东亚社会是个常态。类似的有个诡辩的电影《感谢你抽烟》。
历史类,官方正史里头的干货很少,看多了容易傻掉,因为东亚素来有春秋笔法,而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。读者用利益分析法去看待历史比较靠谱。愤青暂时还不明白什么叫利益,所以被人一扇风就冲上去了,最后被有些人当成枪使,文革的红卫兵就是。那些敢说真话的历史类书籍,如果总结起来就是 “组织靠不住、兄弟靠不住、女人靠不住。能靠的住的只有自己。“这个类目除非有耳目一新的观点,你看的再多书,还是再重复这个主题。就像鲁迅说的,中国历史是吃人的历史。
理财类,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得读读,否则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都被通货膨胀偷走了。这类书鱼龙混杂,其中周挺的《钱的外遇》是很靠谱的指南类书籍,这书不讲具体技巧,但是可以改变观念。
解决问题类,这个领域的麦肯锡的大名如雷贯耳,但是即使麦肯锡自己出的书也是语焉不详,有个日本麦肯锡出来的顾问写了一本书,简单易懂,《世界最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》。
英语类,根据语言学的规律,学习英语的顺序应该是”听、说、读、写“或者”听、说、写、读“,可惜大部分人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,不得已先从”读、写“开始,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,美剧等大量原版影视剧进入国内,让人可以从”听、说“入手。比较好的英语书,初中级的我推荐赖世雄的教材。口语书籍很枯燥,不若直接去看《老友记》,按照新航道胡敏的说法,如果你真花800个小时看10遍《老友记》(不带字幕),那你口语基本就过关了。
分析他人类:无论是性向测试,九型人格、色彩性格,都是模型,只要学好一个模型并精于应用,足够了,除非你是干这行的,没必要样样精通。看这类书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的和他人合作,达到双赢。
穿衣戴帽,很多人在衣服服饰上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没有得到好的效果,可以说是白扔钱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学会穿衣戴帽、有点搭配的常识是必要的。对自己也好,对大街上的赏心悦目也好。
中医类,学会系统的思考问题,我第一次看吴清忠的《身体使用手册》就有这个感觉,先不说这书如何,但就系统思考问题来说,对我帮助很大。目前养生的书籍很多,其中好坏参半,需要慎重。
运动类,无论是普拉提、瑜伽、太极拳、五禽戏,不用多,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坚持练,保证有收获。看了无数书,不如精通一门。
成长心理学,武志红的书清晰易懂,而且实用性非常强。在目前这个社会,大部分人都有心理疾患,看看武的书,很多疑惑都可以得到解答。
小说类,小说可以适当读读,里头有很多人生智慧,可以给人启迪。你等于用2小时经过了别人10年的生活。也许你通过看小说总结出一些人生道理,也许你就从其他书中看到了一些道理,然后从小说中找到了案例印证。职场、官场小说现在越来越多了,如果有本行业的精品,看后不亚于找到一个好老师。
诸子百家:第一次看《论语》,觉得什么都对,等看完《韩非子》觉得儒家那套又有点虚伪。但如果我没读过《韩非子》呢,岂不是把儒家的东西当成了绝对的真理?所以说多读点不同论点的东西是好的,否则就容易把某人某组织的假说当成了结论,一辈子也不醒悟。
宗教类:书读多了,就会去看宗教类书籍了,确实可以给人心灵的平静。
十一 触类旁通
巴菲特的助手芒格推崇一个栅格理论,每个栅格代表一种学科,涉猎多种学科,就可以组成一个知识网络,而且各个栅格互相印证,帮助人起到顿悟的作用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日本制造业的5S,完全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,让生活井井有条。
十二 总结
看了1000+的书后,不再盲目追求读书数量了,而是回过头去看看买过的一些书,就像很久不见的老朋友,从中又读出一些当年没有读出的东西。
- 属于分类:随笔
- 本文标签:
- 文章来源:威廉希尔公司app下载官网_英国第一博彩公司**
- 文章编辑:威廉希尔公司app下载官网_英国第一博彩公司**
- 流行热度:人围观
- 发布日期:2014年05月20日
- 上一篇:你面对的是生活而不是手机
- 下一篇:最容易丢的东西